多家台湾媒体报道,台湾联电(UMC)正与厦门市政府合作,将投资3亿美元在当地新建一座晶圆厂。iSuppli公司半导体首席分析师顾文军撰文表示质疑,认为联电在厦门建厂缺乏合理性。文章全文如下:
据台湾的媒体(工商时报和经济日报等)报道,联电将在厦门新建8寸或者12寸厂。其实很久之前我也听说这个消息了,因为近年来联电在资本支出上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资金缺口很大,所以一直寻找在大陆合作,希望“不差钱”的大陆金主能够“慷慨解囊”“雪中送炭”。但传出和厦门合作的消息,作为业界中人,却是一点也看不懂。有几个问题:
1:如果是8寸,意义何在?目前外界说法不一,有说8寸的,也有说12寸的。目前全球代工主流是12寸(业界领先者还在研发18寸),8寸已经是落后的工艺,并且大陆的8寸也足够满足国内需求,并且从全球来看,8寸有产能过剩之嫌(随着12寸的折旧期已过,很多12寸厂都在做0.11等8寸厂在做的工艺),如果厦门引入8寸工艺,并且建成生产又要在2、3年的时间,那时候8寸应该是远远供大于求,那么意义何在呢?
2:如果是12寸,12寸进入的时间点已经失去。目前代工工艺已经发展到28纳米,大陆的中芯国际也量产40纳米,28纳米一年内也会量产;华力也即将量产55/50纳米。并且因为“台湾法令规定,台湾半导体厂若要到大陆兴建12寸厂,制程技术必须落后台湾晶圆厂至少2个世代”。联电来大陆只能生产65/55纳米工艺。而尴尬的是现在65/55纳米工艺的生命周期太短了,已经快被40纳米侵蚀掉了。而在12寸厂西进上,台湾“政府”审查很严,程序繁琐。没有4-5年的时间,几乎不可能。如果四五年后量产的话,65/55纳米工艺已经是“昨日黄花了”,市场都没有了。意义何在呢?
3:资金何来?据媒体说联电的预算有3亿美元(经济日报报道“联电发言体系17日表示,日前董事会通过在3亿美元(约新台币90亿元)内拟投资、参股或购买亚洲8寸或12寸晶圆厂”)。现在新建一个12寸厂需要至少30亿美元(仅仅是前期投资,不包括后续研发投入)(可以参考的是今年6月份中芯国际和北京市政府公布的方案中,一个3.5万片产能12寸厂投资总额是35.9亿美元),所以说3亿美元来新建12寸厂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厦门政府愿意掏出至少30亿美元。如果是8寸厂的话,现在8寸厂几乎都是二手设备,但二手设备一是时间过久,机器质量不好;而稍微好些的二手设备也非常抢手,并且后续需要补全的设备也很难买到,花费也不菲。其实3亿美元仅仅买地、修建厂房、基建等也差不多消耗掉了。没有资金,这个厂哪里来呢?
4:政府选择:之前联电在苏州有和舰这个8寸厂,不论从厂房建设、成本控制、集群效应、人才招募以及减少部门重叠各个方面来说,苏州都是最好的选择。并且好像之前苏州在支持和舰时,一揽子协议中也有12寸的规划。不知道联电为何舍“近”求“远”,选择厦门呢?
5:厦门合适吗?厦门一无半导体产业基础,二无半导体代工需求,三无半导体人才积累,在这里发展代工业合适吗?难道仅仅是“目前以厦门提出的合资条件最优惠”。在这个三无的基础上,让联电不顾产业规律,不顾对别的地方的承诺,做出如此“艰难的选择”,这个筹码到底是什么呢?反过来说,付出这样的筹码,第一不是和业界最领先企业的合作(通过和业内最领先的合作,可以降低风险,对一个半导体新进入的地方政府来说,这样才能增加成功的可能性);第二不是和国内的龙头合作(这样还可以支持国内的企业,扶持本地的产业链)。值得吗?
五个看不懂,何人能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