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推进手机处理器已经有2年了,产品取得了一些突破,今年有像联想K900和中兴Geek这样的新品。但现在进展依然缓慢,市面上英特尔处理器的手机还是个位数。
英特尔公司移动无线销售部中国区总监赵大勇在中兴Geek发布时曾对媒体坦陈,目前英特尔在手机芯片市场上的份额还比较低,甚至还不到1%。去年上半年StrategyAnalytics的数据显示英特尔智能手机芯片占市场份额仅0.2%。眼看着竞争对手高通占据移动处理器市场的半壁江山,移动市场成了芯片巨头英特尔的大烦恼。
到底原因是什么?为此我专门找到几位行业大拿把脉,说到英特尔的症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投入移动芯片市场的决心不够,推进缓慢。
2、移动处理器市场对英特尔仍然是陌生的领域,基础薄弱,推出的平台厂商开发难度大。
3、一些技术问题:x86架构对Android系统的兼容、通信芯片技术方面的弱势等等。
4、英特尔在移动处理器和通信技术专利方面比其竞争对手高通要少。
一位从事手机硬件工作近10年的行业人士谈到了英特尔移动芯片、开发参考产品的问题,他谈到的几点中,厂商开发难度大这一点我认为是最关键的。他谈到了这几方面:
1、英特尔芯片最近报出“跑分成绩惊人”,一方面有跑分软件指令集不同出现的“跑分门”;另一方面是,手机移动处理器的CPU处理性能已经过剩,图形处理器的性能对体验提升更重要。高主频、多线程是英特尔CPU的优势,跑分成绩抢眼,但GPU无优势。
2、做事情比较封闭,自己“闷头”做出一个产品,拿给合作手机厂商开发用。据了解,无论是上一代产品,还是做基于CloverTrail+平台的产品(联想K900、中兴GeekV975使用的平台),给出的开发板都是基于800万像素、1280P屏幕的开发板,基于这个做1080P和1300万像素以上产品流畅度、性能优化上难度更大。
3、虽然英特尔的双核是四线程运行,好比是ARM架构的四核,但对比ARM阵营的“四核”、“八核”产品,在宣传上没有什么优势。
4、Modem芯片是英特尔的软肋,现在Intel处理器的手机还没有双卡的产品;如果做双卡就得双通信芯片,开发难度会更大,但高通解决了单芯片多模的技术,所以就很容易做多模多待的产品。
5、对厂商讲,英特尔的手机平台开发难度要大很多,特别是软件的适配上,由于部分软件能很好地兼容x86架构,但有很多软件不能很好地兼容x86,在运行的过程中会经过一个“指令翻译”的过程,流畅度也会打折。所以一般的厂商合作难度也比较高,好在英特尔提供给合作厂商的研发补贴很高。(这一点在Google和英特尔的推进下会有所改观)
6、英特尔在移动处理器方面的经验还是不够,提供给厂商的产品驱动、硬件完善速度太慢,据说一款产品在开发过程中,英特尔的CPU就经历了3个更新过程,每一次处理器的变更,会导致整体设计上的重新调整。
一位曾在英特尔工作过的业内人士给我讲了他的观点,他同样认为,英特尔能否在移动市场起来的关键一点是,“下不下得了决心”,但他认为在效率上x86架构并不是劣势,如果能解决功耗问题,处理性能甚至会秒杀现在的ARM平台处理器。但缺少通信专利确实是英特尔不如高通的地方。这是他的主要观点:
1、x86不会是英特尔的劣势,如果x86的平板价格足够低、待机足够长,Android平板是没有任何优势的。
2、Google和英特尔现在在全力做x86的新版Android,x86的多线程技术如果插上长待机的翅膀,会很有优势。
3、难题是英特尔下不下得了决心,直接打价格战,索性在这个市场上不赚钱。
4、另外英特尔在3G和4G方面的专利非常少,专利也是一项费用。
5、(英特尔移动处理器)应该做平板,手机太难做了。
正是这些原因,导致现在英特尔移动处理器推进缓慢,合作的厂商少,寡不敌众,产品口碑也一般。
据行业人士讲,英特尔现在也已经很有危机感,开始让自己的工厂接一些芯片代工生产的单,这在之前是没有过的。同时还在寻找深圳一些手机小厂商合作开发基于英特尔处理器的手机、平板产品,扩大生态系统的参与者。
前一阵报出的“跑分帝”是英特尔下一代22nm的移动处理器平台BayTrail+,对这一新品,有厂商认为在手机上使用不是很看好,现在功耗控制还不是很理想,更适合在平板上使用。
英特尔的优势:
英特尔相比高通最大的优势还是在芯片技术上,这是我从业内人士看法中得到的一个共识。特别是英特尔在22nm和14nm制程的产品商业化之后,相比高通在制程技术上会有绝对优势。但前面我们提到的公司投入、效率、专利和产品兼容性这些短板必须补上来,才能打开移动处理器市场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