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联网,正在从概念走向现实,让整个行业上的人着实兴奋了一把。6月26日,在上海福特发布了一系列车载智能系统发展计划,推出了新一代福特SYNC,这已经是福特车联网的第二代。首批在中国福特AppLink软件平台上推出的应用程序来自百度、新浪、高德、搜狗、豆瓣和蜻蜓fm。
与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之类的概念相比,车联网是相对比较靠谱的一个产业,尽管目前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其展现出来的前景已经比较清晰。
因此,对未来车联网的市场规模有了各种预测;有人依据车联网已被国家列入重大专项,成为了“十二五”期间的重点项目,将获百亿元支持,预测未来5年车联网产业的产值有望超过1000亿元。还有的说2010年的物联网产业已实现2000个亿的产值,以每年30%的复合增长速度,2015年将达到7500亿,还声称“这都是保守估计,达到万亿也不是空谈。”
按照笔者的看法,面对一个新兴市场,预测都难准确,不是过于乐观就是过于保守。2001年,中国入世之时,美国兰德公司针对中国汽车行业发展访遍国内外的汽车企业和行业专家,做出的预测是2011年中国的汽车年产量在200万辆。今天看来这就是一个严谨的笑话。
细细品味上面两个预测,可以说在车联网刚刚起步面对群雄逐鹿的局面,每个预测背后都有各个行业的影子。毕竟现在人们讨论最多的还是车联网行业未来由谁主导。
车企觉得主导者是自己,没有车哪有车联网;运营商觉得,行业化的信息化应用自己可以好好发挥通道优势,没有3G、4G你们只能在纸上玩去,当然必须由运营商主导;服务提供商觉得自己未来会主导车联网的走向,车联网上能呈现啥,那都必须依靠平台和服务来完成呀。
好像大家都说得挺有道理,那谁会成为主导,谁会赚到钱呢?
车联网系统,其实是一个“端管云”系统。作为信息产业IT与通讯产业CT项融合的ICT产业,其本身就是诞生在混合共生的基础上,因此,大家都能赚到钱,大家都处在产业融合发展的必然规律中。
“端系统”是汽车的智能传感器,负责采集与获取车辆的智能信息,感知行车状态与环境;是具有车内通信、车间通信、车网通信的泛在通信终端;背后就是以汽车行业为龙头的硬件制造商。
从产业发展的过程看,车联网发展中获益的第一阶梯是硬件商和操作系统提供商,他们提供了物资的基础,在车联网的普及阶段将有较高的利润率,随着技术的进步普及,竞争的加剧,硬件的利润会减低到均衡状态。
“管系统”解决车与车(V2V)、车与路(V2R)、车与网(V2I)、车与人(V2H)的互联互通,是公网与专网的统一体,是通讯业擅长的服务领域。管系统中的参与者会随着车联网的普及实现投入与产出的均衡提高,并逐渐达到饱和。
对于端系统和管系统来说,核心的就是要解决硬件本身及软件运行环境问题,确保车联网的快速衔接和稳定。竞争会相对集中,其激烈程度也显而易见。
车联网的“云系统“是一个云架构的车辆运行信息平台,它的生态链包含了ITS、物流、客货运、危特车辆、汽修汽配、汽车租赁、企事业车辆管理、汽车制造商、4S店、车管、保险、紧急救援、移动互联网等,是多源海量信息的汇聚,因此需要虚拟化、安全认证、实时交互、海量存储等云计算功能,其应用系统也是围绕车辆的数据汇聚、计算、调度、监控、管理与应用的复合体系,是各类服务提供商的集合。
因此,对于车联网来说,真正的“蓝海“存在于云系统。将来为车辆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达到什么样的形态就是云端的服务提供商来做的了,就像互联网上,有了计算机(端)和光纤、服务器(管),给用户提供啥就是微软、谷歌、脸谱等应用(云)提供者的事儿了。
可以想见,在车联网上与车有关的服务,与人有关的服务,与交通有关的服务都会较之过去有爆发式增长,会像天边的“云“一样,变幻无穷,推陈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