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欧双方第二轮关于光伏问题的价格承诺谈判已从23日起展开,谈判结果很可能在7月初产生,种种迹象表明通过磋商避免贸易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大。中国企业最终很可能在价格和出口数量方面实现双重承诺,这种承诺使得中国光伏产品受罚程度介于11.8%和47.6%之间,双方都有台阶可下。
不管是“价格承诺”,还是惩罚性关税,对欧洲来讲都已经达成了目的;对中国来讲,欧洲市场都已面向大部分光伏企业关闭,只是形式上的不同,谈判本身就是一场顾及各方颜面的游戏而已,意义不大。
“双反”将彻底改变中国光伏行业的命运,而且从长期看,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正面作用,使得行业“洗牌”打破攻坚阶段。
一线企业,必将受益“双反”
若中欧双方达成“价格承诺”协议,其实一线光伏企业已经没有必要产能外迁,规避“双反”税率所节省的资金必将被海外企业高昂的生产成本吃掉。没有产能外迁,一线企业仍能牢牢握住欧洲市场,因为来自中国同行的竞争少了。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一线组件企业在欧洲的竞争力会有所下降。中国一线企业并无绝对的技术优势,获取市场份额靠的还是廉价的成本和相对温和的“价格战”。价格承诺设置最低出口价格,向德、美、韩同类企业看齐,实际上削弱了中企的竞争力,一线企业出口规模受到抑制。不过,反过来看,这实际也是一种利好,企业售价提高,由要规模转向要效益,利润率和盈利能力或许有所提升。
一线企业需调整在欧洲的发展方向,把欧洲市场看做第二个日本市场,价格肯定是优势,但技术和服务更重要。“价格承诺”实行后,中企与外国电池组件企业比拼的是技术和品牌,这反而有利于中国和全球光伏行业的良性发展。
2013年,预计欧洲市场装机量大幅下滑,通过“价格承诺”留给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估计不会超过8GW,主要留给了中国龙头企业。相较于二三线企业,这些企业品牌优势突出,具备议价能力,技术先进,“双反”留给中国企业的市场份额小了,并不代表这些企业的市场份额也会减少。
二线企业,国字头和少量集团化企业幸存
二线企业能活到今天,很大的原因在于有很多企业是国字号企业,还有一部分企业依托集团化的优势,通过其他业务获得的利润弥补光伏短板,这部分企业很难被挤出市场。同时,二线企业的存活法则为以“建设电站、自产自用”为主,虽然组件销售处于弱势,但建站能力较强,不会随意抛弃组件生产这一环节。很多二线企业,光伏业务仅占据其中的一个分支,而且他们对国内光伏市场又抱有极大幻想,仅靠单纯的竞争不足以挤垮他们。
对于国字头的光伏企业来讲问题更大。这些企业延续了上述集团化企业的做法,以靠电站为主,而且他们的优势更巨大。很多国字号企业把电站当成了援助的方式,打着国家援助的旗号,直接用政府拨款的手段把电站建到海外,这些企业的存活渠道更广。一线组件企业的出现充分体现了民营企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国字头企业的公关能力和暗箱操作的手法又是其特有的优势。所以,这些企业实力不强,生命力却强。
当然,部分业务单一的民营二线企业不能幸免于难,他们在光伏产品方面无法与一线企业抗衡,也无法获得有效的资金补给,这些企业会和三线企业一样在下半年彻底退出光伏市场。
三线企业,彻底被挤出市场
三线企业主要以投机为主,没有“双反”,这些企业原有的生存空间也早已不大。欧盟“双反”彻底挤压了这些企业的生存空间,他们的退出是必然的,行业应为之庆幸。而且,中国光伏组件在欧洲倾销,罪魁祸首就是这些企业。三线企业产品质量低,生产技术和用料也存在极大问题,所以有资本不计后果的倾销光伏组件,欧洲市场门槛提高以后,这些企业退出是必然的。
“双反”从长远看一定会对行业产生极大的利好,大破才能有大立,“双反”淘汰的产能都是落后产能,他们本就应该退出市场,欧盟此次反而成人之美。欧洲各国政策下调趋势非常明显,所以他们离不开廉价的中国光伏产品,只是需求量减少而已,将有限的需求留给了少数优势企业。
光伏企业的生存状态会在下半年悄然发生改变,强者更强的格局明显,行业反而会有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