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日本电子业由盛而衰,表面原因是因为地震、水灾、日元升值等外在因素,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内的诸多业内人士都表示,因循守旧,创新能力不足,重硬(件)轻软(软件和服务),对环境变化不敏感,让日本电子业在互联网大潮面前,由领导者变成了跟随者。如若不积极变革,日本电子业在强势的美国和新兴的韩国、中国面前,将进一步丧失话语权。
日本评论家嘲讽说,“我们可以为一部iPhone提供60%的零部件,却再无能力奉献Walkm an、单枪三束这般风靡一时全球通吃的革命性产品和颠覆性技术了。”
全球市场份额折损近半,裁员重组能否挽救没落王国
日系电子业集体巨亏
随着2011年年报逐步披露完毕,日本电子业交出的成绩单,可谓“满目疮痍”。
年报显示,截至2012年3月31日财年,索尼亏损额2223亿日元(约合27亿美元),这是索尼连续第四年亏损;夏普在该财年净亏损达2900亿日元(约合38亿美元),这一亏损额也创下了夏普自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年度亏损;松下更是出现了7800亿日元的巨亏(约合102亿美元),这不仅创下松下年度亏损的纪录,也创下日本制造性企业的年度亏损新高。
主流厂商巨亏背后,是日本电子业由盛转衰的无奈现实。
在过去40年,日本的电子业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不论是计算器、电子表、收音机、录影机、录像机、电视、PC、MP3、相机、游戏机、手机等领域,日本企业都曾经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索尼的walkman、任天堂的游戏机、夏普彩电、东芝笔记本等等,无一不是领潮流之先。此外,借助完善的产业分工,日本在几乎所有领域都有数量庞大的企业,并占据着本土市场的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海外电子巨头的产品很难在日本市场取得太多份额。
然而,短短几年时间,在互联网大潮冲击下,除了数码相机、录影机、液晶电视方面仍保持一定优势之外,在其他领域,日本电子厂商不断在沦陷。日系电子品牌一度占据全球市场,然而,2010年,日本的数码电子产品出口9100亿日元,进口却是1.05万亿日元,首现逆差;2011年,逆差增至2000亿日元。要知道,在七八年前,电子产品每年给日本带来的净出口就高达近2万亿日元。
另外数据显示,日本电子产品及服务出口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从1996年的19%,下降到了2009年的10%,折损近半;从2000年到2010年,日本电子产品的产量锐减了47%,出口下跌了27%;行业贸易顺差陡降超过68%。
内外因积重难返
在解释巨亏的原因时,索尼、松下、夏普等厂商无一例外地将原因归结为日本大地震、泰国水灾和日元不断升值。
地震、水灾等天灾确实让日本电子业损失惨重,索尼、东芝、日立、佳能的厂房受损,订单无法完成,影响整个IT产业链的运营,直到2011年年底,地震、水灾给日本电子业带来的冲击才最终得到化解;而不断攀升的日元汇率,更是让日本电子业雪上加霜。2011年年初,一美元兑换83日元,到2011年底,这一数字变成了76、77左右,8%~9%左右的升值幅度,不但大幅降低了日本电子产品的竞争力,也让日本电子企业遭受了巨大的汇兑损失。
不过,在业内人士看来,地震、水灾、汇率等因素不过是导致日本电子企业陷入困境的外在因素,真正让日本电子业遭遇滑铁卢的,还是内因。
倪光南告诉南都记者,日本电子业由盛而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从科技方面考察,日本企业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不足,使其创新能力大大低于美国的同行。因此尽管在技术平稳发展的阶段,它们可以将技术和产品做到极致,表现出强大的竞争力,但在技术急剧变革的时期,在需要发展全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时候,它们就显得反应迟缓,不能引领潮流,而只能做追随者。“日本电子业的弱点还表现在重硬轻软,不够全面,在当今软件、服务、商业模式等等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以硬件见长的日本电子业在竞争中就感到被动、受制于人。”
IT评论员、DoNew s总编辑洪波在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也指出,日本电子产业的整体下滑,主要还是由于日本企业错过了行业的变革。以手机业为例,全球移动产业都在积极应对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而日本企业长期满足于原有的封闭的产业环境,对变化缺乏感知和准备。另外,也由于对环境变化不敏感,日本企业在新技术的研发和布局上,也明显落后于三星这样的韩国企业。这场以互联网为核心的剧烈的产业变革,也凸显了日本企业在互联网产业中的弱势地位。目前日本企业仍保持优势的数字影像和家庭娱乐领域,如果不能积极迎接变革,也将遭遇严峻的挑战。
在日本,近50年来,在电子行业都没有出现“黑马”。当新技术出现时,松下、索尼、夏普、富士或日本电气就会设立新部门。这些公司往往会在过去和将来之间犹豫不决,延缓了创造性破坏的进程。
索尼大裁员,终身雇佣制再成焦点
据日本媒体报道,面对巨大的亏损,刚刚于4月1日上任的索尼新任CEO平井一夫,就迫不及待地迈出了企业重组的第一步:裁员1万人。在解释之所以要采取裁员之举时,平井一夫表示:改革虽痛,也要切实推进,已没有时间犹豫了。
据悉,这次索尼裁减约1万个职位,占索尼员工总数6%.1万被裁减的职位中,一半来自早前宣布的重组计划,包括已出售的化工业务;部分裁减则来自电视业务。《日经新闻》称,索尼在裁员的同时,还将要求包括前CEO霍华德·斯金格在内的7位高管退还奖金。
1万人的裁员计划,对于拥有近17万员工的索尼来说,不算是伤筋动骨,但是,这次的裁员,加上索尼2008年金融危机时裁员1.6万人,对日本大企业引以为傲的终身雇佣制是又一次的撼动。在日本衰落十年的大背景下,其对日本社会心理层面带来的冲击,不容小觑。此外,有日本经济学家指出,大企业的裁员,也会让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不过,也有一些投资家对索尼的裁员表示出乐观的看法,因为裁员对股东来说可以说是利好消息,标志着日本企业决策由重视员工向重视股东方向转变,也传达了高层领导者大幅改革的决心,有利于增强企业竞争力,重新树立股东对索尼的信心。
索尼于2000年9月时市值高达2000亿美元,如今仅剩200亿美元,远逊于苹果的5910亿美元和三星的1710亿美元。信金资产管理公司首席基金经理人藤原直树预期,平井一夫将继续裁撤无法获利的部门以重建索尼。
在一片看空日本电子业的声潮中,著名产业经济学家、中国社科院日本经济学会理事白益民也指出,日本电子产业整体并非衰落的,需要全面综合看待。“我们不能只关注这些衰退的企业,照相机、摄像机、复印机等市场目前仍然是日本品牌在垄断。实际上日本在整体的电子产品行业方面并没有太大衰退。”
南都记者 高凌云 实习生 罗楚楚
下页:更多相关报道
定位错乱,日系手机重返中国欠缺话语权
近10年来,除了佳能和尼康所把持的技术依赖度特别高的影像产业外,整个日本电子产业早已物是人非,行业规则和消费热点都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相对而言,十年来日本的手机产业是电子产业中变革最大的细分领域。例如现在的日系手机开始大规模采用美国人的触摸大屏设计和谷歌Android系统。但在“求同存异”的部分,日本人仍希望保持自己的“骄傲”。最终,却在被迫西化的浪潮中落得不伦不类。
NEC手机回归,雷声大雨点小
日本电子产业惯于把“迟暮”的企业整合起来,以求重振雄风,手机产业也不例外。NE C于2006年退出中国手机市场。除此之外,松下、京瓷、三洋、三菱等企业的手机产品亦早已从中国市场消失,全面退守日本本土市场。
2009年,NEC、卡西欧及日立将旗下的手机业务进行了合并,成立了名为“NEC卡西欧移动通信”的合资公司,这一动作使其成为了日本本土仅次于夏普的日本第二大手机制造商。随即,这家合并后的公司更宣布将进军全球市场。
两年多以后,NEC宣布重回中国市场。上月中旬,N EC手机重新进入中国市场,并发布了一款三防智能手机NEC909e,采用Android系统,标价与16G版本的iPhone 4S相仿,在5000元左右。
京东商城作为这款产品先发电子商务渠道,最先将这款产品放到了货架上。然而对比三星或苹果的同价位产品,问津者寥寥。仅有的数封评论,亦大都认为该款手机价格过高。NEC手机的回归,似乎并没有讨到头彩。
骄傲的品牌只是曾经
高通1Ghz处理器,800万像素摄像头,Android 2.3系统,NEC909e这款价格接近5000元人民币的手机并没有太过突出的配置。除去最大的卖点“军工三防”外,剩下的似乎只有NEC品牌而已。
不久前,NEC移动终端事业部市场总监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明确表示,回归中国的NEC手机将坚持走高端路线,原因是NEC树立了一个良好的高端品牌形象。事实真的如此吗?
就在NEC手机退出中国一年后,2007年NEC笔记本亦退出了中国市场。到此为止,NEC品牌真正面向个人消费者层面的只有显示器等零星的IT产品。剩下的中国业务只有投影仪、服务器、语音通信平台等主要面向企业级用户的产品。
昨日南都记者随机采访了20名20-45岁的普通消费者,谈对NEC品牌的印象。其中10人知道NEC品牌,但不知道NEC在中国卖什么产品。4人知道NEC有显示器销售,另外6人则不知道NEC品牌。值得注意的是,这6名被访者年龄在20-25岁。
“就像黑莓手机,很多人听说过,但真要花钱购买,未必有人愿意。”广东本地一家手机连锁市场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若放在七八年前,NEC确实能在渠道商中拥有不俗的话语权。但就目前的情况,若NEC手机要进场则需支付很高的费用。“曾经的品牌确实值得NEC骄傲,但在商言商,现在的NEC手机品牌根本没有竞争力。”该负责人如是说。
跨不过技术与市场的距离
在NEC回归之前,夏普是中国消费者唯一可选择的日系手机品牌。今年年初,索尼公司完成了对原索尼爱立信公司的全资收购,标志着原汁原味的索尼品牌手机重返中国市场。
到此为止,目前在国内销售的日系手机共有夏普、索尼和NEC三个品牌。乍看之下颇有日系手机重振雄风的味道。但仔细看看,除了SONY、NEC、SHARP这些耳熟能详的品牌名称外,进入智能时代的日系手机长着和三星、苹果手机差不多的脸面,跑着和HTC、摩托罗拉一样的Android系统。
“日系手机有自己浓厚的风格,但过去十年市场证明了这不太适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如今情况大不相同,即便是日本本土市场的智能手机,亦普遍使用Android系统,但这种转变更像是‘被迫’的。”手机行业咨询公司战国策首席分析师杨群认为,无论是NEC定价虚高的三防手机,还是夏普转战智能手机后极力推崇的裸眼3D功能,看得出日系智能手机被迫大量搭载美国人的智能系统后,仍希望保持一些属于自己的东西。然而,和近10年来日本电子产业下滑的病根一样,军工三防、裸眼3D、太阳能这些原本需要大量技术投入才能实现的功能,并没有触动到手机消费者最基本的需求,更像是自娱自乐的玩意儿。
采写:南都记者 方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