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5月24日深夜,欧盟成员国开始对是否对华输欧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关税进行投票表决,这一投票结果目前尚未公布。不过,自欧盟相关法案修订以后,欧盟委员会在贸易方面的权利变的非常大,成员国的态度已经沦为了参考意见,即使半数以上的成员国投反对票,欧盟依然有权利继续征税。因此,临时反倾销税的征收可以说是板上钉钉了,国内企业和中国官方的抗议只是不死心而已。
记者观察发现,其实很多大型光伏企业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双反”正式落地后,大型光伏企业的战略动向开始日益清晰起来。5月底,中电光伏(CSUN)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郊外设立的一家光伏组件制造工厂开始启动生产工作,产能为120MW,且年底产能有望扩大到300MW;晶科在南美的工程已经建好,目前正在调研东南亚设厂的可能性;很多光伏企业虽然不会直接海外设厂,但通过与台湾等厂商合作,欲利用代工模式规避“双反”。
其实,自2013年以来,“双反”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影响已经显现,据统计,今年一季度,包括亚洲在内的新兴市场光伏装机容量全球占比已高达60%以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欧洲市场出现大幅萎缩。中国光伏企业对欧洲的依赖程度正在减少,开始在亚洲、非洲等新兴市场展开角逐,提早布局并有效开拓新兴市场的企业有望在危机中抓住机遇,保持出货量的告诉增长。
记者通过网上发布的资料发现,中国一线光伏企业在市场依赖率方面差距正在扩大,今年一季度,阿特斯在欧洲、美国、印度、日本和其他海外市场的表现可谓平分秋色,各占其20%左右的出口份额;英利集团相关责任人表示,2013年预计欧洲市场在英利总销售收入中的占比将下降到40%;晶澳一季度总出货量443MW,日本市场贡献最大,约有38%的组件销往日本;阿特斯对德国的光伏产品出货量从原先的60%市场份额下降到40%左右。应该说,上述几个一线光伏企业在新兴市场的开拓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市场竞争力强于竞争对手。
然而,也有很多上市企业难以摆脱对欧洲市场的依赖,天合光能历来在欧洲市场的出货量占其总出货的60%以上,因此,其受欧洲双反的影响较大。中电光伏预计2013年组件出货量为550MW至600MW,其中欧洲占60%。上述企业对欧洲依赖程度太高,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失去欧洲市场,因为海外设厂或者代工方式或能使这些企业继续保持对欧洲的高出货量。总体来看,这些企业在竞争力方面不如英利、阿特斯、晶科、晶澳等,因为欧洲市场在全球光伏业中的占比在不断下滑,预计将从2012年的55%下滑到35%左右,因此中国光伏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是早晚的市场,并不应该由“双反”牵着鼻子走。
根据IHS光伏组件价格指数,目前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组件平均价格在0.52欧元/瓦。以47%的平均反倾销税率计算,中国出口欧盟的组件税后价格将达到0.74欧元/瓦,而中国光伏组件的制造和销售成本维持在0.72~0.74美元/瓦左右,所以根据目前的数据,中国光伏组件的确是低于成本价,存在倾销的嫌疑。未来,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光伏企业海外设厂,组件成本和销售价格会发生变动,但企业盈利能力在最近几年内仍然堪忧。
全球光伏行业产能淘汰速度已经变慢,第二波产能淘汰赛会在“双反”之后来临,专家相信,在第二波“洗牌”中,市场将发挥重要的主导地位,部分一线企业即便不会完全消失,也会走向破产重组之路,因为地方政府已经无能无力。只有老虎被逼破产才能让全球光伏供需达到平衡,仅靠淘汰落后的苍蝇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从中国光伏市场来看,中国光伏对中国光伏企业的贡献其实非常小,装机量虚高,最为重要的是补贴发放迟缓,电站经常被限电,造血能力极弱,虽然会拉高企业的组件出货量,却反而会加剧其资金链的断裂。因此,企业想靠启动中国市场来拯救自己是完全不可能的,毕竟没有哪个市场可以用慷慨的财政补贴来维持,德国等欧洲国家就是很好的例证。为何全球光伏装机成本下滑幅度较大,德国、意大利等传统大国装机量反而大幅下滑,究其原因,财政吃不消是根本。
光伏企业的命运在自己手中,只有大面积的产能撤退,光伏行业才能走上正轨,也只有大幅度的降低发电成本,摆脱政府补贴,光伏行业才能发展壮大,否则仅靠“忽悠”解决不了问题,最终自食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