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北斗基地增强项目,是全球首个采用三频定位技术实现厘米级定位的导航系统,为北斗产业化提供了基础平台
目前,我国北斗产业化主要问题是,芯片生产要过关、产业链条不平衡、试点城市进度慢
“全国北斗车载终端销售势头看涨。”5月17日,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上,北斗车载应用联盟成员、正原电气公司董事长尤源称,“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已售出20万台终端,现在每月售量约万台。”
有关数据显示,到2020年,中国北斗产业有望达到5000亿元规模,未来一到两年是北斗应用推广的关键期,但必须解决3个议题。一是芯片生产要过关。去年,全国各类车载导航产品售出800万台,其中北斗市场占比偏小,小就小在与GPS相比芯片技术未见优化或突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专家蒲小兵分析,北斗内需市场大,业者资本较充裕,有利于开发,但芯片厂商未能看到北斗推广进入上规模的关键期,开发信心不足,投入不大,力量分散,技术团队难以和国外一流芯片厂商比肩。
中国科学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叶甜春认为,国内上游芯片厂商较多选择混合方案,主要做GPS业务,顺带做北斗,接收美国GPS信号,再加北斗信号以及欧盟伽利略信号。应鼓励这类企业,还有更多持观望态度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主攻北斗。专家呼吁,实力雄厚的大企业要主动领衔出击,开放、合作,汇集芯片人才,共建产业集群,避免投入无序,避免单打独斗,逐步让北斗芯片成为市场主导。
二是多数企业投身于北斗产业空间最大的下游部分,忽视上游,导致产业链条不平衡。2012年,武汉导航产业年产值达200亿元,是2011年的2倍,参与生产企业120多家,主要生产北斗车载终端、北斗手持设备、北斗地图、测绘、遥感等,而北斗芯片等高端产品的生产商几乎为零。这种不平衡,反过来限制和影响了下游产品开发。专家认为,上游芯片前期投入较大,产值只占整个北斗产值的20%至30%,有待调整价值构成,推动上下游产业的结合。
三是列入全国北斗产业化试点城市的武汉、长沙、广州、中山等地,不能有“点”而“不试”,或“慢试”。武汉一家做北斗车载终端的企业负责人反映,外地一些城市投入以亿元计,支持企业开发,其研发项目多于武汉,“希望充分认识北斗商机和自身优势,加强北斗产业化政策引导以及鼓励性投入。”
目前,相关部门已经注意到北斗产业化的3大议题,未来将组织、协调有关科研单位及企业,加快建立协调机制。正在筹建的湖北省北斗产业联盟,拟集结北斗产业研究、高端技术研发、关键设备开发、终端产品生产单位,联合行动以扩大北斗在市场上的份额。据悉,今年3月份验收的武汉北斗基地增强项目,是全球首个采用三频定位技术实现厘米级定位的卫星导航系统,为北斗产业化提供了基础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