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IC乐购

现货查询

 

 从去年开始,日本消费电子企业索尼给公众留下的关键词似乎总也离不开“裁员”和“亏损”。去年索尼移动决定缩减中国市场智能手机业务,并随即进行了700~800人规模的裁员,引发了中国员工抗议示威活动。几次之后,近日这把裁员的大刀又落在了瑞典移动部门头上。


 6月3日,索尼在公开场合确认,为了进一步压缩成本,提升公司利润,公司移动部门将在瑞典开展1000人规模的裁员,将该部门员工总人数缩减至1200人。具体来讲,裁员牵涉到索尼移动瑞典所有部门和层级人士,据《北京商报》报道,此次裁员涵盖575名全职员工及400名承包合同工。


  而此番执行裁员,也只是索尼总公司整体裁员计划的延续。据悉,今年早些时候,索尼官方曾宣布其旗下移动部门将在全国范围内裁员2100人。彼时索尼发言人卡捷瑟·皮特森曾在公开场合表示,对移动部门进行裁员的原因是公司手机业务在苹果、三星及中国本土手机的围剿中遭遇了挑战。


  “过去几年索尼一直在变革和裁员,但(这一策略)持续至今说明此前的变卖资产、裁员等一系列措施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家电专家刘步尘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按照日企一贯的员工终身负责制制度,裁员往往表明公司经营出现了严重的困难。


  而面对媒体,索尼也依旧保持着低调沉默的态度。截至发稿,索尼公关部门并未对记者就裁员及索尼移动业务的相关问题给予答复。


  移动业务处境尴尬


  毫无疑问的一点是,在索尼移动多番裁员的阴影背后,是该板块业绩的萎靡不振。


  公开资料显示,过去几年索尼已经出现6个财年的亏损状况。其中去年发布的第二季度财报显示,由于受到移动通讯业绩拖累,公司整体净利润亏损金额高达12亿美元。而索尼对移动业务也显得有些心灰意冷。


  去年年底,索尼曾宣布手机产品不会退出中国市场,但将大幅缩减中国区业务,且将不再开发和出售面对中国市场的手机。


  目前智能手机的市场格局已经基本成型,国际市场由苹果、三星等品牌引领,而在中国本土市场,小米、华为、联想凭借接地气的性价比也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


  在各方的围剿下,走中高端路线的索尼智能手机,并未成功推出足以同苹果及三星比肩的产品,撼动其垄断地位,而在性价比的比拼中,又不敌中国中低端品牌。索尼智能手机的处境相当尴尬。


  事实上,在功能机时代,索尼相关产品曾被称作“皇冠上的明珠”。


  刘步尘认为或许正是功能机时代的出色表现,让索尼对于智能时代的到来并不敏感,没有意料到新技术对传统技术的颠覆速度之快。


  而另一方面,索尼在移动业务发展上的失势,某种程度上是日本家电企业的一个缩影。移动互联网、智能时代的到来,撼动了日本企业在功能机时代的霸主地位,彻底失去了发力的机会。加之,近年来日本经济整体萎靡不振,严重萧条,大势不佳的情况下,个别企业也难以有优秀的表现。


 索尼未放弃移动业务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在需要快速反应机制的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机时代,日本企业决策链条过程、官僚机制严重、权力难以下放的特点,也导致日本企业在中国市场难以适应,给了韩国LG及中国家电企业趁机抢占市场的机会。


  目前最令人关注的则是索尼移动部门的下一步动态。由于此前在智能手机发展大潮下,索尼一度希望靠移动业务崛起,因此部分业内人士认为,尽管目前面临亏损和裁员的困境,但索尼未必会放弃移动业务,或许尚存转机。但更多声音则看衰该公司移动业务的前景。


  资深消费电子产业分析师梁振鹏认为,摆在索尼移动面前的只有两条出路:“一种是将现有的生产线关停,将索尼移动员工裁员或调配至其他部门,另一种就是趁索尼在移动领域尚有一定口碑,尽早将移动部门出售。”他同时指出,在目前的市场环境下,索尼移动“咸鱼翻身”的可能性几乎为零。“根据索尼的品牌价值,不可能屈就与中国本土品牌中低端竞争,因为索尼各个产品线都是中高端定位,如果智能手机定位拉低,会直接影响其他产品的议价能力。”


  弃OLED或为最大战略失误


  “(这几年)索尼所有努力都是围绕减亏来做的,在培育未来新的利润增长点,并没有做起来,这直接导致其经营状况没有好转。”在刘步尘看来,索尼在战略上最大的不明智就是将移动业务作为2014~2015年的发展重点,而在最具优势和竞争力的彩电业务上投入放缓。


  彩电业务上,从显像管时代起,索尼就一直具备明显的技术优势,因此索尼也是最早投入对“未来电视”OLED产品研发中的企业,经历了该类产品早期艰难的技术探索阶段。


  此前OLED的市场远未培养起来,持续投入技术研发,却难以收回利润,同时承受着集团整体业绩亏损的压力。


  索尼在2014年宣布放弃OLED专供4K电视。不过时隔数月,今年市场认为OLED有望“拨云见日”,此时留下来的坚持者LG和三星已经把持住了市场。业内人士认为,耕耘多年,索尼在迎来收获之前退出令人抱憾。尽管此举或处于财务压力,但放弃了未来的市场方向,也为索尼下一步发展带来隐忧。


  刘步尘认为,索尼对市场反应的迟钝,从液晶电视时代就已经显现。“索尼是显像管时代的老大,但10年前当所有韩国、中国企业都转攻液晶平板时,索尼是最后一个转身的。不愿接受产业发展方向使索尼后来跌落到全球第四、第五的位置。”


  而对于目前的彩电业务,梁振鹏表示,索尼彩电的硬伤在于,核心的面板已经占到整机造价的70%,而目前索尼没有液晶面板生产线,与终端组装工厂相比并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