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加快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编制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并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公布实施。行业专家和从业人员解读《纲要》,畅谈中国集成电路发展大计。以下是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魏少军的专稿。
“政策纲要”的发布是中国集成电路领域的一件大事。有两个值得关注的点:首先,本次发布的是“纲要”,而不是“鼓励政策”。与2000年发布的18号文件及2011年发布的4号文件相比,这意味着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推进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责任主体进一步明确。从“鼓励政策”的角度看,政府处于“帮忙”的位置上,鼓励政策出台了,政府的工作完成了,而企业处在“被推动”的位置。如果产业由于各种客观因素发展不起来,那么就是产业的问题,政府似乎没有责任;“政策纲要”则体现了政府承担责任的决心,将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作为政府的工作内容,从“帮忙”转换到“主导承担责任”。所以,这次“政策纲要”的出台意味着政府下定决心并将花大力气来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这种转变背后的原因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现状,尤其是集成电路制造业面临的窘态。因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特别是制造业已经丧失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时,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就必须要出击。在市场、政府这两者的有机统一上,“政策纲要”的出台也反映出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现状的精准把控和日益娴熟的执政能力。
其次,“政策纲要”提出要建立集成电路产业投资资金。这也是一个重大的转变。以往出台的政策要么没有相应的配套资金,要么各种专项和基金都是“鼓励发展”型,大多用于研发。一般来说,这些发展基金不涉及企业股权。投资基金则不然,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股权投资来推动产业的发展,一定会涉及到企业的股权。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大型制造企业的发展,资本金的作用十分巨大,没有足够的资本,往往无法做大做强。另外一方面,通过股权的改造也可以打破现有的格局,在变化中求发展。
做好设计企业的兼并重组
《推进纲要》的发布立足了长效机制的建立。建立长效机制有多种途径,首先是企业的规模要做大,尤其是集成电路制造业。没有足够大的规模,就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能力。通过集中投入,迅速扩大产能,就可以赢得更多的订单。随着集成电路工艺走向22nm和14nm,全球先进工艺节点的产能紧张情况将进一步加剧。谁有产能、谁就有发言权,谁就有主导权。在“产能为王”的时代,中国依托强有力的经济发展,是世界上少数有能力持续投资先进集成电路制造的地区之一。所以将制造业做大做强就是确保长期稳定发展的途径。
建立长效机制的另一个方法是要通过兼并重组,形成一批大企业。这一点在集成电路设计业尤其如此。目前,我国前10大集成电路设计业占全行业销售额的比例刚刚超过30%,与台湾地区的70%和美国的90%相比,还有很大空间。总之,一个大企业,其抗压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都会比较强。要保持企业、尤其是骨干企业的稳定发展,股权的改造很多时候是最有效的手段。在我国的集成电路设计业,大多设计企业还掌控在第一代创业者的手里,由于各种外部因素,尤其是创业者本身的技术专家背景,企业的发展遇到瓶颈,很难突破。企业生生死死本来并不奇怪,但骨干企业的生死则事关重大,因此要下决心做好设计企业的兼并重组。
目前国内IC设计企业仍面临高端产品少、利润率低、IP核复用问题严重等问题,随着国家政策的明朗,如何破解这些短板产品是企业应该面对的首要问题,专家说了不算,政府说了更不算。
但是企业自身能力不强倒是个必须面对的课题。例如,中国的设计企业在产品开发中对IP核的需求和要求远远超过国际同行,对工艺的依赖程度更是超出常理。以使用ARM处理器一事看,国际上一流的企业通过架构授权,自主研发的ARM处理器的性能大大超过ARM原厂,台湾同行也积极向这个方向努力,自主研发的CPU内核性能已经超过原厂。而我们的企业基本上是在简单地使用软核和硬核,还不具备自行设计超过原厂指标的能力。所以要在竞争中取胜,关键是要能够使自己具备足够的能力。同样的,我们的制造企业大多还不具备自行发展下一代工艺技术的能力,这需要时间。计算一下制造厂开发下一代工艺时需要投片的数量就可以判断了。先进制造厂的数量大致在5000-7000片,我们的企业恐怕要远远大于这个数。
我们的企业总的来说还比较弱小,需要通过合作来发展。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我们的企业很难合作,如果没有政府的参与、重大专项的撮合,企业间的真正合作基本上只能是一个良好愿望。本来就弱小,还不能抱团,那就是等着挨打。因此,如何利用本次政策纲要推出的大好时机,解决企业合作中的利益冲突,促进企业良性发展,是一个需要认真探索的课题。
资金投入要集中管理要跟上
破除资金瓶颈是本次政策纲要的最大亮点之一。以往虽然政府的投入很多,但是与产业发展的需求相比,总量还不够。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应该清醒的认识到,集成电路的投入是有阈值的,达不到阈值的投入,基本上是浪费。不幸的是,我们以往的投入基本上是投在阈值之下,所以没有效果也就可以理解了;另一个问题是投资的持续性。集成电路,尤其是集成电路制造业是一个需要长期、持续高强度投资的领域,阵发式的投入基本无效。
虽然破除资金瓶颈是本次政策纲要的亮点,但并不意味着有了钱就万事大吉,如何用好这笔资金才是关键。第一是资金的投入要集中,假设我们有100亿美元,按照现在的制造厂投资强度,每月10000片12英寸晶圆片的产能约需投入10亿美元,所以100亿美元可以建立每月10万片12英寸晶圆片的产能。是建立10个月产1万片的生产厂,还是建立1个月产10万片的生产厂,结果可能完全不同。前者一定会导致10个亏损的企业,而后者则可以产生1个盈利的企业。第二是资金的管理,集成电路是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投资成功也会是高回报。但是投资行业本身的风险性是巨大的,尤其是中国集成电路行业的现状和基金的政策性很强。所以,从事集成电路行业的投资,必须有理想、有热情,有战略、有办法,热爱这个行业,有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和恒心。所以,问题的症结不在是否有钱,有多少钱,而在于人,是否能够找到合格的基金管理人。
集成电路技术发展非常快速,新兴领域不断出现,对于投入哪些新兴技术与产品的问题?首先还是要做好战略研究,当半导体工艺迈向22nm后,很多事情变得不那么清晰了。这既是风险,也是机遇。产品是集成电路企业的生命线,没有产品就不可能有企业的发展。在制造领域,要认真分析平面体硅、FinFET技术和FD-SOI技术在22nm及以后各个工艺节点的优缺点和竞争领域,不能盲目听信他人,因为现在即使是世界第一流的企业也看不清楚发展方向了,也在不断地调整。例如,最近韩国三星公司宣布与意法半导体合作开展FD-SOI生产工艺开发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为什么美国高通公司延缓采用FinFET技术?要在科学分析、认真论证的基础上,敢于打破常规,走出一条自己的道路来。这里面,对企业领导人的战略眼光、决策能力都是严峻的考验。今天,在技术、产业处于调整的关键时刻,我们对马凯副总理“要坚定信心、下定决心”的指示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发展集成电路不仅需要中央下决心,更需要企业下决心,并坚定创新发展的信心。
其次,要清晰了解这次《推进纲要》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技术和产品要紧紧结合需求,除了市场需求之外,还有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需求。设想一下,如果到2020年,政策纲要规定的投入也都投入了,但是我们一是没有解决国家战略需要的集成电路产品的自主发展问题,二是没有解决目前我们的设计企业在境外加工,我们的制造企业又主要为境外企业加工这个“两个在外”的问题,那么《推进纲要》的实施恐怕就不能说是成功的。所以,投资计划的制定必须与需求相结合,既包括市场,也包括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不可偏废。
建立起优胜劣汰机制
适合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对IC业来说十分重要。生态环境建设的目的是让企业健康、良性地发展。一个行业能够良性发展的前提是建立起优胜劣汰的机制,该死的企业要让它死。因为只有这些本来就活不下去的企业的死去,才能解放原来禁锢其中的生产要素,才能让那些具备更好发展空间的企业获得资源并快速。伴随本次政策纲要的发布,地方政府也在纷纷建立地方基金,有更多的资源投入固然是好事,但也要注意物极必反。令人担心的是,随着中央和地方基金的到位,将发生一场对企业投资权的争夺战。那些本来要死的企业死不了啦,那些没有什么价值的企业被抄高,价值虚增、泡沫重现。如果真的发生这样的事情,恐怕生态环境就不是优化了,而是被大大破坏了。
互联网企业介入硬件开发是近年来出现的新现象。对互联网企业来说,介入硬件开发仍然是对互联网入口的抢夺,对集成电路产业的人来说,互联网企业的介入将带来巨大的冲击。不仅仅是互联网企业的蓬勃活力和极具创新的思维,在商业模式上,互联网企业也往往独树一帜。我个人对互联网企业介入集成电路发展持正面的看法,也许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应该引入互联网企业这样的“鲶鱼”来冲击一下自己,同时在政策纲要发布实施的关键时刻,互联网企业更为市场化的作法,而不是依靠国家,更是对我们集成电路企业的提醒。
IC乐购(www.iclego.com)是一家一站式元器件在线采购网, 提供Digikey、Mouser(贸泽)、Element14(e络盟)、Wpi(大联大)、Future(富昌)、Avnet(安富利)、Arrow(艾睿)、Chip1stop、Onlinecomponents、Master等主流供货商的芯片采购服务,在IC采购, 元器件交易和IC交易业务领域中排名第一的在线采购平台。